top of page

漫談AI倫理:當「吉卜力風格」充斥,藝術設計風格本身還剩什麼?


AI生成宮崎駿創造的吉普力風格.png
AI生成宮崎駿創造的吉普力風格


近兩年來,人工智慧(AI)技術快速發展,使得「生成式AI」成為一大亮點。

本週Chatgpt更新圖像生成的新功能後,人們在社群網路上相互分享利用AI所生成

宮崎駿的「吉卜力風格」圖像,創下空前的熱潮。


然而,正因為人人都能輕易取得並使用這些AI工具,導致

宮崎駿「吉卜力風格」經典風格的大量複製與過度使用,使原本獨特的美學風格顯得「通膨」。當「吉卜力」風成為一種大眾潮流,風格本身的獨特性是否因「泛濫」而消亡?這中間又反映了什麼倫理問題?是否牽涉到抄襲、著作權、文化與藝術傳承等議題?更進一步來看,如果AI能夠不斷模仿各種風格,那藝術家或創作者的「原創性」又該如何被保護?這些問題正讓更多人開始意識到AI倫理並非只是技術話題,也牽涉到社會、法律與文化層面的深層思考。


本篇文章將探討以下幾個面向:

  1. 風格「泛濫」是否意謂著風格本身的「價值通膨」?

  2. AI對藝術與創作者的衝擊

  3. 倫理與責任:AI模型與數據使用的正當性

  4. 心理層面:從從眾心理到創意慣性

  5. 未來想像:如何在AI時代建立正向的生態系統?



透過以上脈絡,我們將更深刻地理解到,AI生成藝術並不僅僅是一種「炫技」或「好玩」,更蘊藏了複雜的倫理與社會課題。


AI與宮崎駿風格「通膨」

  1. 風格的「通膨」與「稀釋」

    • 美術史上的風格複製:自古以來,藝術就存在模仿與傳承的現象。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往往會臨摹大師的作品,作為修習技法的一環。然而,過去的複製需要大量時間與技巧門檻,能真正達到「以假亂真」或「模仿神韻」的人少之又少,故這種複製行為往往更接近學習與傳承的性質。


    • AI大眾化後的海量複製:AI繪圖工具出現後,複製的難度與成本已大幅下降。使用者僅需輸入關鍵詞(如「吉卜力風」),在短短數秒便可生成一張表面上看似頗具「宮崎駿」神韻的圖像。如此一來,獨特的風格在網路上無限擴散和使用,造成了某種「通膨」:原本珍貴且需耗費許多創作力才能呈現的風格,變得唾手可得、隨處可見。


    • 通膨與稀釋的對立面:通膨表示「數量」的爆炸,稀釋則意味「價值」的下降。心理學中有「過度曝光效應」(Overexposure Effect),當某些刺激出現太頻繁時,觀眾的不敏感度也會提高。最終,風格的辨識度和價值都可能下降。從通膨的角度來看,吉卜力風格變得「廉價」;從稀釋的角度來看,原創作品的價值和稀有性也隨之縮水。


  2. 「通膨」與「通縮」的心理詮釋

    • 通膨的心理衝擊:就像金錢通膨時,我們手中的貨幣「購買力」降低;風格的通膨時,我們對該風格的審美「感受力」降低。同一張「吉卜力風」的圖若在過去十分珍貴,如今卻滿街都是,觀者逐漸失去驚喜感或敬畏感。


    • 通縮的逆向反應:然而,倘若有些創作者能夠將「吉卜力風」進一步創新,或結合其他元素創造出差異化,那麼該風格或許能「升值」。有如極度小眾、珍稀的藝術品,在市場上反而具有更高價值。問題在於,AI輔助是否提供了太過便利的手段,使得大部分人僅止於模仿、而非在其基礎上再創新?



AI生成藝術對原創作者宮崎駿與藝術市場的衝擊


  1. 原創作者的權益與倫理

    • 風格侵犯與版權爭議:嚴格而言,「風格」本身是否能受著作權保護,一直是個AI爭議話題。一般認定著作權保護的是「具體作品本身」,而非抽象風格。然而,如果AI模型在訓練時使用了大量吉卜力作品,並且部分生成結果與原作極度相似甚至可拼湊出實質片段,那麼就可能涉及版權或衍生性著作的問題。這同時也涉及AI倫理——資料集應如何收集與標示?原創藝術家的權利是否被尊重?


    • 創作者的焦慮:許多藝術家開始擔憂,若自己的作品風格可以輕易被AI學習並模仿,那麼長期以來所累積的技能與名聲是否會被侵蝕?特別是自由接案的插畫師、設計師,可能因客戶直接使用AI生成,而失去部分商業收入。


  2. 藝術市場的重新洗牌

    • 市場供需改變:AI生成大量的「類吉卜力風」作品,使得大眾對此類風格的需求短期內被迅速填補。有些人認為,這對真正擁有繪畫功力、擅長吉卜力風的藝術家不一定是好事,因為市場不再需要花高成本去尋找專業插畫師。「泛濫」的結果讓消費者反而分不清楚誰才是原創,誰是AI生成。


    • 附加價值的重新定義:過去,藝術家本身的名氣、創意和手作感都可能成為定價依據;如今,在AI盛行的時代,能夠洞察人性、整合觀眾需求,並創造出AI無法複製的藝術家,其價值將更突出。也就是說,單純模仿吉卜力風格的技術壁壘已經被AI打破,下一步是如何在風格上或概念上再做升級,才能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AI倫理中的責任分配與技術限制

  1. 模型開發者與使用者的責任

    • 技術中立論與道德風險:許多AI開發公司宣稱自己只提供技術,無法對使用者的生成內容負全部責任。然而,當AI日趨強大,且具備高度模擬能力時,如果開發者毫無限制地釋出模型,勢必會在社會層面造成種種爭議。


    • 數據收集與隱私:在訓練AI模型時,開發者往往收集了海量的網路圖片,其中包括個人攝影作品、商用插畫等。若未取得授權或適當標示,可能形成侵權隱患。面對這樣的灰色地帶,開發者能否建立完善的過濾或管理機制,成為AI倫理的重要考驗。


  2. 使用者個體的倫理抉擇

    • 濫用藝術風格與創意懶惰:對許多使用者來說,AI生成工具就像「魔法棒」,稍微輸入幾個關鍵字即可得到美麗的圖片。雖然這提供了大眾快速表達自我想像的便利,但也潛藏了「創意懶惰」的風險——人們是否會放棄真正自主的創作過程,而只想用現成的風格「堆疊」出美學?


    • 從「消費」到「共創」的思考:如果我們不想淪於盲目模仿與消費,更應該思考如何與AI互動——將其視為創作的協同者,而非單純的生成器。在這樣的框架下,我們應該意識到:生成結果並不是AI一個人的功勞,也不是使用者一時的靈感,而是一種結合了大量前人作品與技術的共同「創作」。這樣的認知也許有助於提醒我們尊重來源、尊重原作者的勞動。


心理層面:從從眾心理到創意慣性

  1. 從眾心理與認知失調

    • 從眾心理(Herd Mentality):社會心理學指出,個人在群體壓力下往往會出現從眾行為。當大家都在使用AI生成吉卜力風的圖片,我們可能出於好奇、不想落後或害怕錯失感(FOMO)而跟進。結果就是一窩蜂地複製某種風格,導致其在社群媒體上爆炸式流行。


    •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人們可能口口聲聲強調「我只是玩玩,AI畫出來的圖不像真的吉卜力」,但同時又在社群上大量分享這些「冒牌」作品,試圖在模糊地帶中滿足自我表達的慾望。這種矛盾的心理往往產生認知失調。為了降低不適感,人們可能合理化自己的行為,進一步強化「反正AI就是用來玩的」的思維。


  2. 降格效應與審美疲勞

    • 降格效應(Downshifting Effect):當某個藝術風格在大眾之間被快速複製、過度使用,原先的高度評價和珍稀性就會「降格」成為僅供娛樂或一般消費品。


    • 審美疲勞與創造力衰減:在心理上,大量雷同的視覺刺激會造成審美疲勞。人們最終對「吉卜力風」不再心動,更不會有初見時的驚豔。這種疲勞也會蔓延到創作端,使得「真正有創意的改造或延伸」難以被察覺或欣賞。



面對AI時代的倫理前景

  1. 風格使用與版權的未來規範

    • 探索新的授權模式:未來或許需要建立一種新的授權制度,允許AI在特定條件與範圍內使用某些「風格資料」,同時為原作者帶來適度的權益保障。這並不容易,但可能是避免大量侵權與風格濫用的可行途徑。


    • 歸屬感與文化傳承:宮崎駿以及吉卜力工作室代表的不僅是一種視覺風格,更是一種文化精神。如果我們任由AI大量複製「宮崎駿」元素,而忽略其背後所蘊含的人文主義、自然觀與人生觀,是否等同於只拿了躯殼,卻遺失了靈魂?


  2. 社會對AI的理解與使用心態

    • 提高數位素養與批判思考:要避免盲目跟風,乃至於造成風格的「通膨」或「消亡」,最重要的是培養公眾對AI生成內容的批判能力。人們需要懂得分辨何為原創、何為盲目抄襲,並珍惜真正用心創作的努力。


    • 與AI共生,而非被AI吞沒:如同工業革命時,人類並沒有被機器奪走所有工作,而是在新的機械化生態中尋求新的定位。AI時代也一樣,我們可以善用AI協助創作,但同時仍需維護並珍惜那份關於人性的想像力與獨特性。



未來想像:如何在AI時代建立正向的生態系統?

AI生成吉卜力風圖像的盛行,是一個新時代的徵兆:數位技術已經滲透到創作、藝術、市場與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此過程中,AI不僅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也帶來了多重的倫理挑戰。當「宮崎駿」「吉卜力」等原本具有高度辨識度和情感價值的風格因技術的便利而被大量複製,究竟是讓風格「通膨」且稀釋其價值,還是為這些傳奇風格開啟了新的傳播與改造之路?答案恐怕並不單一。


AI倫理的核心在於:我們該如何看待「技術」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是讓技術凌駕人性,還是讓技術服務人類的精神需求?假如人們只是盲目地追逐AI帶來的噱頭,藝術與美學或許會陷入大量的「模式化」與「複製貼上」。若我們能對AI的能力保持謙卑並對創作保持敬畏,以「合作」的角度出發,那麼AI或許可以激發更多元的美學創新,而不是只剩下同質化的風格洪流。


在AI倫理的脈絡下,「吉卜力風」的泛濫現象既是一面警示燈,也是人類社會選擇如何擁抱新技術的一次試煉。我們需要更加慎思:當技術賦予我們無比的生成力,也同時賦予我們更大的倫理責任。唯有兼顧原創者、使用者以及社會整體利益,AI時代才能真正步向「發展」而非「消亡」。



Comments


bottom of page